例會前只看了這本書的三分之二,例會後聽完導讀、指定分享及學長姐們的自由
分享,回家趕緊讀完這本書。相較於之前不知作者所想表達的是什麼?現在我覺
得自己或許能有所體悟。
我想我能認同導讀所說的作者無意去談複製人道德不道德的問題,他寫的只是「關
於人類生存條件的悲傷」及「我感興趣的是接受什麼看起來像一個有限的和殘酷
的命運的人的能力」。作者用瑣碎緩慢的節奏、清淡的文字,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去
看一個現象,而這過程讀者經歷了不耐慢慢轉化成一種痛苦,但是作者又不講明
是誰的痛苦,他只是讓讀者看到最可憐的一群『人』,他們連抱怨、逃離都不會,
我想也因為這樣的創作企圖,讓這部作品更具強烈的文學性!
然而作者在書中,卻也道出了一條清晰的社會鏈:一開始複製人只是提供醫學研
究用;戰後少數極權人士想要延續生命因而進行「複製生命」這種具爭議又敏感
的研究,但是這群複製人的存活目的是很明確的。或許是基於私心,想要擁有更
高品質的捐贈器官;也或許是基於一種不忍,海爾森學校誕生了。
在書中露西小姐、艾蜜莉小姐二人都是保護這群『學生』的監護人,一開始她們
二人或許為『複製人是否擁有靈魂』這樣的實驗努力著,但是最後她們的意見卻
分歧演變成露西小姐的離職。這引發了我的第一個省思,究竟他們兩個誰才是真
正的把這群『學生』當成真正的人看待?在這社會鏈中,我可能沒有能力成為主
宰局勢的少數人;也不會是一開始就被條件限制的複製人;但是卻有可能成為這
個實驗裡的露西小姐、或是艾蜜莉小姐,如果我處在他們這樣的角色時會如何做
呢?會像露西小姐因為對這群『學生』的尊重,而認為他們應該有權知道自己是誰,
自己的功能及未來;還是像艾蜜莉小姐基於保護這群『學生』,讓他們有美好的童
年而隱藏事實。這同時也引發了我對前陣子看『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』這本書有
關康德提到的道德哲學問題的激盪,在康德的理論裏,他認為待人之道,就是把
人永遠當成目的。把人當成理性動物一樣對待,給予尊重跟慈悲心是不同方向的,
與其說是慈悲心,其實只是利用他們來做為舒坦自己心情的手段,並沒有把它們
當作理性動物來尊重。
第二個省思是以經濟角度看待這個問題,生物科技的供給一開始是來自於需求,
當需求越多,科技就會不斷的製造、演變、創新以滿足需求。如果有一天我個人、
我的家人或朋友有這樣的需求,而我們剛好也有能力去負擔這樣的需求時,那我
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?我會只關切我的家人、朋友免於癌症、心臟方面等疾病的
威脅,或是為了道德正義犧牲自己或親人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