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類對於複製人而言,
已相當於「上帝」的地位,
因為複製人是人類製造出來的,
有了這個高高在上的地位,
再加上恍如「宗教」般的長期宣示、洗腦,
使複製人習於為人類奉獻生命,
而且全然不知反抗。
唯一可見的反抗,只是書末真相全部烘托而出時,
凱西的呢喃:「某種趨勢(指後來海爾森計畫的終止)
的興盛和衰滅,對我們來說,卻是我們的生命。」
以及湯米下車的怒吼罷了;
但在書中結局,
凱西及湯米仍然馴服的接受人類對於他們命運的安排。
但是複製人既然那麼的像人,
即使器官捐贈是既定的命運,
難道身為上帝的人類,
是否無須自省該如何對待這些次人類嗎?
作者可能根本無意為此找尋出路,
因為他寫作本書,志不在此,
但本書或許亦可能引發如此的反省,
就像現在我們已一再宣導
是否應以人道的蓄養及屠宰的方式
對待用來餵食人類自己的動物(豬、牛、羊)。
另外,自己仍然認為,
是因作者在故事中聰明的安排,
「複製人無法生育、繁衍」的情節,
所以他們的生命才有可能如此容易的被人類完全宰制;
如果複製人能夠生殖、繁衍後代,
我想人類縱使是「上帝」,縱使洗腦,
亦將無法永遠的馴服具有與人類相同靈魂的複製人。
祇要有一個複製人突然想為他的孩子奮,
則星星之火足可燎原。
一點小小心得,以此回應。
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
讀後心得【別讓我走】陳雪源
例會前只看了這本書的三分之二,例會後聽完導讀、指定分享及學長姐們的自由
分享,回家趕緊讀完這本書。相較於之前不知作者所想表達的是什麼?現在我覺
得自己或許能有所體悟。
我想我能認同導讀所說的作者無意去談複製人道德不道德的問題,他寫的只是「關
於人類生存條件的悲傷」及「我感興趣的是接受什麼看起來像一個有限的和殘酷
的命運的人的能力」。作者用瑣碎緩慢的節奏、清淡的文字,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去
看一個現象,而這過程讀者經歷了不耐慢慢轉化成一種痛苦,但是作者又不講明
是誰的痛苦,他只是讓讀者看到最可憐的一群『人』,他們連抱怨、逃離都不會,
我想也因為這樣的創作企圖,讓這部作品更具強烈的文學性!
然而作者在書中,卻也道出了一條清晰的社會鏈:一開始複製人只是提供醫學研
究用;戰後少數極權人士想要延續生命因而進行「複製生命」這種具爭議又敏感
的研究,但是這群複製人的存活目的是很明確的。或許是基於私心,想要擁有更
高品質的捐贈器官;也或許是基於一種不忍,海爾森學校誕生了。
在書中露西小姐、艾蜜莉小姐二人都是保護這群『學生』的監護人,一開始她們
二人或許為『複製人是否擁有靈魂』這樣的實驗努力著,但是最後她們的意見卻
分歧演變成露西小姐的離職。這引發了我的第一個省思,究竟他們兩個誰才是真
正的把這群『學生』當成真正的人看待?在這社會鏈中,我可能沒有能力成為主
宰局勢的少數人;也不會是一開始就被條件限制的複製人;但是卻有可能成為這
個實驗裡的露西小姐、或是艾蜜莉小姐,如果我處在他們這樣的角色時會如何做
呢?會像露西小姐因為對這群『學生』的尊重,而認為他們應該有權知道自己是誰,
自己的功能及未來;還是像艾蜜莉小姐基於保護這群『學生』,讓他們有美好的童
年而隱藏事實。這同時也引發了我對前陣子看『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』這本書有
關康德提到的道德哲學問題的激盪,在康德的理論裏,他認為待人之道,就是把
人永遠當成目的。把人當成理性動物一樣對待,給予尊重跟慈悲心是不同方向的,
與其說是慈悲心,其實只是利用他們來做為舒坦自己心情的手段,並沒有把它們
當作理性動物來尊重。
第二個省思是以經濟角度看待這個問題,生物科技的供給一開始是來自於需求,
當需求越多,科技就會不斷的製造、演變、創新以滿足需求。如果有一天我個人、
我的家人或朋友有這樣的需求,而我們剛好也有能力去負擔這樣的需求時,那我
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?我會只關切我的家人、朋友免於癌症、心臟方面等疾病的
威脅,或是為了道德正義犧牲自己或親人?
分享,回家趕緊讀完這本書。相較於之前不知作者所想表達的是什麼?現在我覺
得自己或許能有所體悟。
我想我能認同導讀所說的作者無意去談複製人道德不道德的問題,他寫的只是「關
於人類生存條件的悲傷」及「我感興趣的是接受什麼看起來像一個有限的和殘酷
的命運的人的能力」。作者用瑣碎緩慢的節奏、清淡的文字,一步一步帶領讀者去
看一個現象,而這過程讀者經歷了不耐慢慢轉化成一種痛苦,但是作者又不講明
是誰的痛苦,他只是讓讀者看到最可憐的一群『人』,他們連抱怨、逃離都不會,
我想也因為這樣的創作企圖,讓這部作品更具強烈的文學性!
然而作者在書中,卻也道出了一條清晰的社會鏈:一開始複製人只是提供醫學研
究用;戰後少數極權人士想要延續生命因而進行「複製生命」這種具爭議又敏感
的研究,但是這群複製人的存活目的是很明確的。或許是基於私心,想要擁有更
高品質的捐贈器官;也或許是基於一種不忍,海爾森學校誕生了。
在書中露西小姐、艾蜜莉小姐二人都是保護這群『學生』的監護人,一開始她們
二人或許為『複製人是否擁有靈魂』這樣的實驗努力著,但是最後她們的意見卻
分歧演變成露西小姐的離職。這引發了我的第一個省思,究竟他們兩個誰才是真
正的把這群『學生』當成真正的人看待?在這社會鏈中,我可能沒有能力成為主
宰局勢的少數人;也不會是一開始就被條件限制的複製人;但是卻有可能成為這
個實驗裡的露西小姐、或是艾蜜莉小姐,如果我處在他們這樣的角色時會如何做
呢?會像露西小姐因為對這群『學生』的尊重,而認為他們應該有權知道自己是誰,
自己的功能及未來;還是像艾蜜莉小姐基於保護這群『學生』,讓他們有美好的童
年而隱藏事實。這同時也引發了我對前陣子看『正義:一場思辨之旅』這本書有
關康德提到的道德哲學問題的激盪,在康德的理論裏,他認為待人之道,就是把
人永遠當成目的。把人當成理性動物一樣對待,給予尊重跟慈悲心是不同方向的,
與其說是慈悲心,其實只是利用他們來做為舒坦自己心情的手段,並沒有把它們
當作理性動物來尊重。
第二個省思是以經濟角度看待這個問題,生物科技的供給一開始是來自於需求,
當需求越多,科技就會不斷的製造、演變、創新以滿足需求。如果有一天我個人、
我的家人或朋友有這樣的需求,而我們剛好也有能力去負擔這樣的需求時,那我
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事件?我會只關切我的家人、朋友免於癌症、心臟方面等疾病的
威脅,或是為了道德正義犧牲自己或親人?
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
4.20【別讓我走】陳品竹
海爾森是一所專門培養供應器官捐贈的複製人學校,這裡孩子受著最好的各式教育,被要求著要有最好的生活習慣,只因為要確保他們日後捐出來的器官是健康的。
在詭異的氛圍中,這些孩子似懂非懂的了解了他們最終存活的目的,就是提供人類器官,然後隨著器官一項項的捐出最終不是死在手述檯上,就是併發症而亡。
但這些用著人類基因而複製出來的孩子,也有他們思想及情慾,無性被複製的他們,有著沒有父親、沒有母親、沒有母親,也沒有兄弟姊妹的﹂斷聯﹁,因此在茫茫的人海中,他(她)們總是有意無意的找尋複製他們的﹂本尊﹁,尋找一點他們所謂的﹂關聯﹁。
他們也有與所愛的人斯守的想法,就算最終,他們還是要走向複製他們的人類所安排路線-捐出他們器官走向死亡,他們也是要努力爭取能夠斯守的機會,哪怕只是短短的幾年,正如書名「別讓我走」。
﹂別讓我走﹁就是透過海爾森學校畢業而擔任捐贈人看護工作的複製人凱西,以追憶方式回想她在海爾森學校的種種,及她追尋著她存在意義及她的﹂人生」的過程。
目前人類的複製術,已複製出牛、羊,雖然有人類已複製出的傳言,但這牽涉到倫理、道德、法律等層面的問題,致使複製人始終是個隱微的話題。
石黑一雄在﹂別讓我走﹁中,雖然寫的是複製人的故事,但它絕不是科幻小說,它的重點也不在於探討複製人的道德問題,是講人類一種無可奈何的痛苦。不是恐怖小說,但他所營造步步逼近事實﹂真面目﹁的氛圍,卻比恐怖小說更讓人惴惴不安。沒有殺戮、血腥,但我們卻感到更讓人戰慄的殘酷。
寫的是複製人無可抗拒的宿命,但卻讓讀者為自己人類種種的無可奈何感到悲涼。
過去,就成為美好追憶,懷舊,就是 最好的逃避。
6歲移民英國的石黑一雄,他的小說都是用英文創作,同時承受英日文化及東西文學影響的他,創作題材也呈現與傳統日本小說家不同風格,他寫的悲涼傷痛,不是三島由紀夫、太宰治、芥川龍之介的日本式傷痛,而是全人類共感共受的悲傷。
僅創作7部小說,2部劇本,就有多部分別獲得英國布克獎、惠比布萊德年度最佳小說獎、英國皇家協會溫尼弗雷德.霍爾比獎。
其中﹂別讓我走﹁並獲全世界文學獎金最高的﹂歐洲小說獎﹁。他是日本村上春樹最喜歡的作家之一,也是每次他一有讓書發表,就讓我有先賭為快的一位作家。
台灣翻譯出版他的書有目前有﹂群山淡景﹁、﹂浮世畫家﹁,﹂長日將盡﹁(拍成電影)、﹂我輩孤雛﹁、﹂別讓我走﹁(拍成電影)、﹂夜曲﹁,尚未出版的有﹂無法安慰﹁及劇本﹂悲歌之 王﹁、﹂伯爵夫人。
除了﹂夜曲﹁尚在閱讀中,他在台灣出版的作品我都讀過了,希望在四月十二日的例會,能為會友們作深度、廣度的導讀。
主持人 張衡洲、黃雅彬
主講者 陳品竹
指定分享 林淑甯.林明昌.陳怡如、陳淑玲
指導學長: 凌健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