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

讀後心得【雙城記】七七會友:林明昌



七七讀書會於2011/08/06,
導讀了狄更斯(Charles Dickens, 1812-1870) 的《雙城記》。


我有幸參與了這場盛會,分享的兩個子題是:
(1) 重點人物解析,
(2) 復活與重生。
以下自己閱讀後的心得與感想。此文中引用的人名、內容、頁數,皆出自許天虹所譯,桂冠圖書出版的譯本。

重點人物解析
達爾南:出身貴族世家,環境好。又有一位好母親,得到很好的栽培和教導。他品格高尚,正直善良,聰明俊俏,是一位幾近完美的男人。不只如此,他還是上天特別眷顧的幸運兒,非但娶到集所有懿德於一身的大美人露西,而且三次殺身之禍都能得到貴人相助,有驚無險。
達爾南最了不起的地方是"能捨",由書中故事看來,他之所以能如此幸運,皆源於他能徹底地捨棄不義之得:捨棄原本可以世襲的爵位、財產、特權、利益,甚至離開本國,隱姓埋名,一切從零開始。試想只要他有一點點貪念沒能捨盡,所有接下來的『幸運』皆不可能發生,而他的結局就只有上斷頭台了。
達爾南另一值得一提的是:在即將被送上斷頭台的前一晚,他寫信給妻子、岳父、和勞雷。信中展現極為高貴的情操,也顯示出他已經和自己、和環境達成了和解,內心已然回復平靜,無恨無怨卻充滿愛,且以極為感人的勇氣迎向死亡。這是極難得稀有的。

曼奈德醫生:入獄之前是一位年青善良的內外雙科醫生,醫術高明聲譽日隆。無端捲入貴族強姦民女並害死其全家的慘案,在沒經審判下,含冤入獄十八年。長期的囚禁,導致他精神失常。入獄時其妻已懷孕尚未生產,出獄後其妻已死,靠著女兒的愛而緩慢重生(第一次重生)。後又寬容地接納仇人的後代達爾南為自己的女婿。為了營救女婿,他展開第二度重生。
曼奈德醫生的第二度重生,可以說是他個人人生中最精彩的部分。原本是需依賴家人的他,一下子反過來,變成了全家人的依靠,包括那位被關在獄中的女婿。不僅如此,他還是群眾的英雄,是所有人共同尊敬的醫生與值得信賴的領袖人物。他初次感覺到,過去十八年冤獄所受的苦難並非只是虛度和破滅,昔日的苦難已變成今日力量的泉源。醫生展現出一種居於領導者,強勢、自然、適當的自豪。『重生』在這時有了不同的意義,曼奈德醫生許多自己不知,原本像在睡覺中的潛能,為了要付出愛而被點燃,復活/重生了。

曼奈德醫生的人生有三個不同的層次: 原本只是好醫生(層次一),因為受囚禁,被扭曲成做女鞋的失智囚犯/工人(層次二,隱喻了仇恨的腐蝕破壞力);但同一個人,也可以為了付出愛,而提升成好醫師加英雄加人人倚賴的領袖人物(層次三,隱喻了愛的另一種復活重生力)。曼奈德醫師的一生就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,在三個不同的層次中遊走,轉移浮沉。

卡爾登 :聰明絕頂,出類拔萃,且與達爾南同等俊俏。可惜他患有不能為外人道的隱疾,從求學時期就發展成不健全的人格心理。成年後更是天天藉酒消愁,不思振作,甚至自甘墮落。只有在接觸一般律師無能處理,艱難複雜的法律案件時,他的心才能夠暫時脫離痼疾的囚禁,顯現非凡的才智。最後他選擇犧牲自己的生命,以保全所愛的露西一家人。
前面提到達爾南的捨很了不起,但比起卡爾登連生命都能犧牲的大捨,達爾南的捨棄身外之物尚差一級,只能稱為小捨,而似乎只有大捨才能不朽。
相對於曼奈德醫生隨環境浮沉的人生三層次,卡爾登則由原本長期自卑自棄墮落酗酒,因聖經經文的啟發,藉著露西受難的機緣,直接跳升到鮮少人能及的聖所,而且永遠的留在那個聖所。
卡爾登外表很像達爾南,但內心的創傷卻與曼奈德醫生極為相似。
分析曼奈德醫生心理狀態的部分(如P223-227,P107-108)寫得相當清楚明白,但對卡爾登心理狀態的描述,則比較隱晦不明。
我個人認為,作者就是用明寫曼奈德醫生來同時暗喻卡爾登。
醫生是身體被囚禁走不出去,卡爾登則是心靈被禁閉走不出來;
醫生是以製作女鞋來寄託對金髮妻子的思念,卡爾登則是藉喝酒來麻醉自身隱疾的悲苦;
醫生在牢房/房間走來走去,卡爾登則在街道上兜圈子 ...。

卡爾登是這個故事的第一男主角,如果不了解卡爾登,就會延生出許多令人不解/質疑的情節,或生出似是而非的推論,如此就不容易了解《雙城記》整個故事的發展實在是既合情又合理。

若要了解卡爾登,就要思考他為何酗酒?為何他覺得自己身上絕沒有什麼可以愛好的(P91)?
為何他甘願卑微地當又自大又愚蠢的同班同學史利屈弗律師的胡狼(P94)?
為何他一直自嘆運氣不好(P95)?
為何他明明心中深深愛慕著露西,卻又說露西不美麗,
是一個金髮的玩偶(英文的 doll 其義並不如中譯玩偶之負面) (P98)?
尤其是(P99),多讀一二遍或許較能讀出字裡行間的隱喻,應該會很有幫助。
另外P152-153 指出卡爾登與婦女作伴時是一個邪氣不適宜的傢伙,有露西在場時則陰陽怪氣,默不作聲,陰沉怯懦。

當卡爾登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向露西表白時(P166-168),
他說:『我好像是一個幼年夭折的人,我的一生都如此。』
又說:『我十分明白,妳對我不可能懷著什麼深情,我也不要求這個;我甚至因為這事絕不會有而感謝上帝呢。』

我個人認為上面所作的諸多敘述,已提供了讀者足夠充分的線索,可以推斷卡爾登究竟得的是何種隱疾,但我尊重作者不明白講出的決定,由大家各自去解讀。
作者不明講或許是卡爾登正是他身邊的好朋友,不忍心明說,又或許與其寫作年代的保守氛圍有關。

各位要知道,以當時的醫學科技,並沒有存在一種什麼病,可以被診斷出來之後,經過六、七年甚至十多年(由卡爾登學生時代起,到他替達爾南上斷頭台為止),身體外貌仍舊完好如前的,而這病還必須嚴重到能讓如卡爾登這般聰明的才子,會因為它而嚴重自卑,甚至到天天要藉酒消愁的地步,連露西都不能令他振作起來。

《莊子 德充符》記載了許多身體飽受殘障或疾病的摧殘,但堅強的心靈卻一再地拒絕屈服的例子。
卡爾登的酗酒與墮落,雖是因為身有隱疾,但若嚴格的說,也是內心的懦弱,若非你自己同意,誰能令你自卑? 這句話固然很難做到,但實例卻也不少,海倫凱勒、謝坤山都是。

相同的,曼奈德醫生之所以會精神異常,是自己內心的信仰不夠堅強。
長期被囚禁固然是極為痛苦的折磨,但並不一定會導致精神異常。
自己讓內心的不平與怨恨,漫無克制的腐蝕破壞自己的心靈,才是最直接造成失智與精神異常的主因。話說回來,失智也並非全無好處,長期失智才讓他對該貴族失去威脅,在關十八年後得以獲得釋放。正如中國老子所說,事情往往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。

勞雷、露西、普羅斯小姐 (天使)
勞雷 : 《雙城記》中的銀行家勞雷,是從頭到尾串連整個故事的重要人物,
但他並非主角,在我眼中他的角色是天使:
醫生入獄,他幫助醫生夫人設法營救;
醫生夫人去世,他抱兩歲的露西回英國安置;
醫生因長期失智而獲釋,他帶著露西去接醫生回英國復健;
露西結婚,他送很貴重的禮物和鑽戒;
所有醫生一家的大小事務,他無不盡心盡力;
最後卡爾登上斷頭台,帶領醫生全家安全返回英國的也是他。
他是曼奈德醫生一家大小老少所有人的天使,也是他的雇主德勝銀行的天使,即使在經歷最危急的狀況時,也不肯損害到銀行的利益。

勞雷出庭作證時的公正不阿,對自己職業的忠誠,對自己雇主的忠誠,對自己朋友/顧客的忠誠,是這本書中最接近我們(卡爾登、曼奈德醫生、達爾南都離我們太遠),也是我最喜歡的書中人物。

作者安排勞雷終生未娶,沒有子嗣,以當時的時空背景,加上勞雷不錯的社會地位與經濟條件,我認為並不尋常。
我認為作者似乎還想藉勞雷告訴卡爾登:因為身體缺陷,不能愛女人又如何?你的心為何不能脫離痼疾的刑罰呢?勞雷雖然沒病,卻是選擇單身,最終也享受到類似家庭的溫暖。
像勞雷一樣作天使,關懷弱勢,幫助需要幫助的人,不也會帶給我們很大的愛的回饋嗎?

面對自己無法逆轉的不幸,先是沉溺於痛苦,到後來得以超拔出來的卡爾登,雖然其人品最終偉大不朽,我認為仍有不如勞雷之處。

露西:露西是她父親的天使,她丈夫的天使,她女僕的天使,她女兒的天使,是勞雷的天使,也是卡爾登的天使。她自然散發出來的孝慈美善,一方面帶給大家無限的愛,是施愛予人的天使;另一方面也是大家所共同珍惜保護,不忍她受到傷害,進而啟發別人心中那份愛的天使。

普羅斯小姐:普羅斯小姐是露西的守護天使,由其對弟弟的態度,顯示出她的單純與平庸。單純與平庸也沒有什麼不好,反而更能一生忠心的執行一個簡單的任務。普羅斯小姐屬於下層天使。

這些天使在不同的時空中,與其受照顧者的角色可以互換。
露西原本是醫生的天使,但在其丈夫被捕入獄後,醫生反而變成他女兒的天使。
露西與卡爾登,達爾南與其管家嘉培爾,都是後來角色互換的例子。
今天我們愛人助人,或許並沒有要人回報之心,但有一天當我們需要時,也常常會有人來幫助我們。

以上是我個人粗淺的人物解析,若有人不同意或不滿意,我得承認這本書我只看了一又二分之一遍,其中二分之一指的是與卡爾登相關的部分我又多讀了一遍,嚴格而言不能算深入,誠心歡迎大家不吝賜教。
還有書中的其他人物如德法奇夫人、德法奇、史屈利弗律師、偽證者,等等,我也希望能有其他會友接棒來寫。


復活與重生

二十世紀的偉大詩人W. H. Auden (1907-1973)
有詩云 : 『命運凌越眾生,人陷己於死城。』
另詩云:『不相愛,即如死滅。』

可憐又可敬的卡爾登,終於從無邊黑暗的禁錮之中超拔出來,藉由他的勇赴斷頭台,本書作者闡釋了復活/重生的真義:耶穌基督在被釘上十字架時,祂內心所展現的愛、寬容與和解,一直未曾銷減或消失,在不同的時空中,一再又一再的復活與重生。

愛、寬容與和解,也在卡爾登心中生起,燃燒成聖潔的,永不熄滅的光輝,當這光輝亮起的同時,長期積累看似無止盡的黑暗,卻在一瞬之間,消失無蹤。
新約聖經約翰福音11章25節的經文:
『主說:復活在我,生命也在我。信仰我的人,雖然死了,也必活著;凡活著信仰我的人,必永遠不死。』
這是卡爾登一再吟詠的動人聖詩。
因為卡爾登的犧牲,達爾南得以倖存,與露西又生了一個男孩,以卡爾登之名為名。
這個孩子長大後繼承了卡爾登的法律之路,成了一位最公正的法官與最受尊敬的人。
而他又生了一個男孩子,仍舊以卡爾登之名為名。
這一對同以卡爾登之名為名的父子,一起到法國卡爾登的死亡現場憑弔他,感動地述說著他的事蹟。
作者藉此來證明聖經經文的正確無誤,卡爾登在這個家族所有人的心中一直活著;
也在千千萬萬《雙城記》讀者的心中,永遠不死。
比耶穌更早好幾百年,
中國的老子說:『死而不亡者壽。』
愛與為愛所做的犧牲,不但保全了露西全家人,也讓同赴刑場的卡爾登與小裁縫,
各自都能和自己內心所有的不平不幸不甘不願和解,
也與外在所有的不公不義仇恨邪惡和解,讓心靈得到安息與永生。
非洲行醫的史懷哲,
印度貧民區的德雷莎修女;
台南新樓醫院的馬雅各,
馬雅各二世;彰化基督教醫院的蘭大衛,蘭大弼;
淡水的馬偕;
還有難以計數深入窮鄉僻壤的教士修女...在我眼中都是耶穌基督的復活/重生。

不須太過執著於復活/重生表相上的狹隘解釋,當司馬庫斯原住民小朋友們,高唱聖詩讚美主時,
作為一個佛教徒,我也謙卑的見證了耶穌基督的愛,
在那偏遠山區的小部落裡重生。我個人認為這就是復活/重生的真義。
中國的古書《大學》開宗明義就說:『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』
宋朝的朱熹、二程改『親』民為『新』民,認為親是新的筆誤。
我個人認同這個說法,
因為在同一章中即有『克明德』,『克明峻德』,『茍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』,『作新民』等等解釋與說明。
朱熹注曰:『明明德、新民,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。』
印度聖雄甘地說:『我每晚入睡就是死去;我每早醒來就是重生。』

個人認為這些都可以用來作重生一辭很好的廣義解。
《雙城記》中卡爾登的重生,可以說是『克明峻德』,『作新民』,而止於至善。
這豈非正是大學之道在人世間的具體實踐?

讀完此書後,我在尾頁空白處記下自己內心的感想:

仇恨對自己/他人都有不可輕估的腐蝕破壞力,
待人處事宜寬容善解,莫記恨結仇;

愛對自己/他人卻有不可思議的復活重生力,
隨時隨地要把握機緣,做愛心天使。

讓我們放下仇恨選擇愛,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。



七七人